清晨的柳沟村村史馆内,晨光透过窗棂洒在古朴的展柜上。52岁的张金丽手持绒布,正仔细擦拭着一个个陈列展柜,动作轻柔得像在抚触岁月的纹路。作为井庄镇首批文化组织员,她在这个岗位上已默默耕耘了11个春秋;同时身兼柳沟商会成员、厨娘代表、接待员等多重身份。自2023年起,她的肩上又添了新担子——成为柳沟村乡情村史馆、旱船博物馆和豆腐工坊的讲解员。这些身份背后,是她的一颗赤诚的心:“就想让更多人知道柳沟的好,听听咱们井庄的故事。”
张金丽的讲解总带着一股特别的“活气”。她从不是照本宣科地念稿,而是把史料里的文字变成有温度的故事。讲起旱船博物馆里的道具,她会说起小时候看村里老人排练的场景,连船桨摆动的幅度、鼓点的节奏都描绘得细致入微;介绍豆腐工坊的老手艺,她能从磨豆浆的石磨讲到如今村里的豆腐宴,把“一浆一磨”里藏着的传承与创新说得明明白白。“我想给大家讲我们井庄的故事,这些知识不只来自书本,更来自老一辈的口耳相传。我在村里住了大半辈子,是跟着老人们听着、看着长大的。”正因为这份土生土长的熟悉,加上11年文化组织员工作中积累的知识,她的讲解总能让游客听得入迷。
展开剩余62%对游客,张金丽的热情和负责是出了名的。不管是研学的学生团、考察的调研队,还是偶然路过的散客,她都笑脸相迎,耐心解答每一个问题。当发现游客对豆腐工坊的老手艺特别好奇时,她不光在村史馆里讲清了石磨的用法、豆浆的熬制技巧,还直接领着大家转到豆腐工坊,挽起袖子手把手教起来。“您看这黄豆得提前泡够时辰,磨的时候力道要匀,磨出来的浆才细腻……”从泡豆、研磨到滤浆,她一边示范一边讲解,连“点卤时温度要控制在80度左右”这样的细节都倾囊相授,让游客在亲手操作中真切感受到“一块豆腐里的传承”。
有人问她,身兼多职会不会累?张金丽总是笑着摆手:“文化组织员要收集整理家乡的故事,讲解员要把这些故事讲出去,这不就是一回事嘛。”11年里,她走遍井庄的角角落落,记下了无数民间传说、发展变迁;如今站在游客面前,她把这些积累都化作生动的讲述,大到柳沟村的历史脉络,小到一块豆腐的制作工艺,事无巨细,娓娓道来。
在井庄镇,像张金丽这样的讲解员还有许多。他们有的是土生土长的村民,有的是深耕基层的工作者,都怀着对家乡的赤诚,用生动的语言、热忱的服务,把柳沟的岁月、井庄的故事讲给每一位来访者。他们就像家乡的“文化摆渡人”,一头连着脚下的土地,一头连着远方的客人,让那些藏在街巷里、老物件中的历史与文化,真正“活”起来、“传”出去。
编辑:王淼
图文:王萌
发布于:北京市配资平台查询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