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句掏心窝子的话,这年头,赚钱都讲究个“可持续发展”,但项城市中医院好像把这词儿给理解歪了,他们搞的是“可持续性罚款”。
这不,账单又来了,新鲜出炉的。
一张2025年1月24号的单子,医保局大笔一挥,洋洋洒洒列了一长串“罪名”:过度检查、重复收费、串换项目、分解住院……嘿,这花样儿,比我妈过年准备的年夜饭菜单还丰富。
罚多少?
75363.1元退回,再加75363.1元罚款。
你以为这就完了?
故事要是这么平铺直叙就没意思了。
两个月后,3月24号,又一张“小票”飘然而至,这次是4218.12元。
理由呢?
还是那几个老朋友:过度检查、重复收费、过度治疗。
那一刻,你甚至能想象出医院相关负责人熟练地盖章、签字、走流程,脸上波澜不惊,心里可能还在盘算:“这点儿毛毛雨,洒洒水啦。”
这感觉就像啥呢?
就像你家邻居,天天在楼道里堆垃圾,你找物业,物业罚了他五十。
第二天,他堆得更起劲了,还冲你得意地笑。
因为对他来说,这五十块钱不是罚款,是“楼道垃圾堆放服务月费”。
项城市中医院这连续三年(2023、2024、2025)都被项城市医疗保障局逮住罚款的架势,不就是把罚单当成了“医保违规操作许可证”的年费了吗?
咱们来盘盘这背后的门道,这可比单纯的数字游戏有意思多了。
罚款的依据是《医疗保障基金使用监督管理条例》,处罚标准是“造成医保基金损失金额1倍罚款”。
看明白没?
玄机就在这个“1倍”上。
这压根就不是惩罚,这是在进行风险对冲。
我违规操作赚了10万,被你抓住了,最多就是把这10万吐出来,再交10万罚款。
可万一我操作了十次,你就抓住我这一次呢?
里外里算下来,这买卖,简直赚翻了。
这哪是监管,这分明是在给他们上了一道商业保险。
这时候,肯定会有人站出来,摆出一副“我也有苦衷”的表情。
说什么医院运营压力大,成本高企,不搞点“创收”项目,连医护人员的工资都快发不出来了。
听听,多委屈。
这套说辞,跟一个在外面花天酒地然后回家说“我都是为了这个家”的男人有什么区别?
把自己的经营不善,堂而皇之地转嫁到患者的救命钱上,这不叫苦衷,这叫鸡贼。
最让我觉得心寒的,是“过度”这两个字。
过度检查,过度治疗。
这背后是什么?
是一个普通人躺在病床上,面对穿着白大褂的专业人士时,那种信息不对等带来的全然信任和无助。
你让他拍个CT,他不敢只拍个X光;你让他住十天院,他不敢只住三天。
因为在他眼里,你代表的是“科学”和“希望”。
可到头来,这份沉甸甸的信任,却被某些人当成了可以随意拿捏的KPI。
这种事儿,它腐蚀的不仅仅是医保基金那点钱。
钱没了可以再挣,但人心要是凉了,再想捂热可就难了。
它在医患之间划下了一道深不见底的鸿沟,让本该是同盟军的双方,变成了互相猜忌的对手。
患者拿着账单,逐字逐句地研究,生怕自己被坑;医生开个药,也得思前想后,担心被投诉“过度医疗”。
这种内耗,才是对整个医疗系统最大的伤害。
我认识一个急诊科的朋友,有次半夜打电话给我,声音都哑了,说他连着抢救了三个病人,水都没顾上喝一口。
他说,每当他拼尽全力把一个生命从死亡线上拉回来的时候,是他最有成就感的时候。
可第二天,他可能就要面对家属对某个收费项目的质疑。
这种撕裂感,足以摧毁一个有理想的医生的热情。
项城市中医院这连续剧一样的罚款事件,它不是一个孤零零的笑话,它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监管体系里可能存在的漏洞。
为什么同样的错误能一犯再犯?
是罚得不够疼,还是压根就没打到七寸上?
我们是不是应该考虑,对于这种屡教不改的“惯犯”,仅仅是退钱罚款已经不够了,是不是该让某些人,为这种系统性的“作恶”,付出一点职业生涯上的代价?
说到底,这十五万的罚单,数字挺大,但跟被侵蚀的社会信任成本比起来,九牛一毛。
信任这东西,建起来需要几年、几十年,毁掉它,可能只需要一张写满了“重复收费”的住院清单。
所以,下次我们再看到类似的新闻,除了骂几句,或许更应该问一句:这出戏,到底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地剧终?
配资平台查询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