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师傅用便携式镗孔机干活时,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明明按流程操作了,可镗出来的孔内壁就是不光滑,摸上去糙手,要是遇到对精度要求高的活儿,这孔基本就没法用了,只能返工。其实内壁粗糙不一定是机器本身的问题,多半是镗孔时的参数没调好。今天就跟大家聊聊,具体调整哪些参数能改善这个问题,新手也能照着做。
首先要调的是镗刀的转速,这是影响内壁光滑度直接的因素之一。很多时候内壁粗糙,是因为转速没跟工件材质匹配上。比如加工软一点的钢材,转速开得太低,镗刀在工件表面“蹭”得慢,就容易留下一道道明显的刀痕;反过来,要是加工硬度高的铸铁,转速又开得太快,镗刀发热严重,刃口会变钝,切削时就会把内壁“刮”得毛糙。
那该怎么调?一般来说,加工低碳钢这类较软的材料,转速可以适当高一点,比如每分钟800-1200转,具体看镗刀直径——直径小的镗刀可以快一点,直径大的就得稍慢,避免机身震动;要是加工铸铁、高碳钢这类硬材料,转速就得降下来,每分钟500-800转比较合适,让镗刀能平稳切削,减少发热。调整的时候别一下子改太多,每次调个100-200转,试镗一小段后观察内壁,找到适合的转速。
展开剩余66%其次是进给量,简单说就是镗刀每转一圈前进的距离,这个参数没调好也会导致内壁粗糙。有些师傅为了赶进度,把进给量调得太大,镗刀每转一圈走得太远,切削下来的铁屑又粗又大,内壁自然会留下很深的进给痕迹;但进给量也不是越小越好,要是太小,镗刀在同一个位置反复切削,反而会让内壁出现细小的“鱼鳞纹”,同样影响光滑度。
正常情况下,进给量可以控制在每转0.1-0.2毫米之间。加工软材料时,进给量能稍微大一点,比如0.15-0.2毫米,既能保证效率,又不会留明显刀痕;加工硬材料时,进给量就得调小,0.1-0.12毫米比较稳妥,让镗刀慢慢“啃”,减少对内壁的挤压。这里有个小技巧:试镗时带个手电筒,对着孔内壁照,要是能看到清晰的螺旋状刀痕,就说明进给量太大,得往小调。
然后是镗刀本身的状态,很多人忽略了这一点,其实镗刀刃口的锋利度和安装角度,对内壁光滑度影响很大。要是镗刀用久了,刃口变钝或者出现缺口,切削时就会“撕扯”工件表面,而不是整齐地切掉金属,内壁肯定粗糙。所以每次镗孔前,都要检查镗刀——用手轻轻摸一下刃口(注意别划伤手),要是感觉发钝,就用砂轮稍微磨一磨,磨的时候注意保持刃口的角度,一般主偏角磨成90°-95°,能减少切削时的震动。
还有镗刀的安装高度,也得注意。要是镗刀装得太高或太低,会导致切削时的“切削平面”不对,比如装高了,镗刀会往孔的内壁“蹭”,装低了又会往下“压”,都会让内壁出现不规则的划痕。安装时尽量让镗刀的刃口和工件的中心轴线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要是不好判断,就先轻轻试镗一下,看内壁有没有偏向一侧的划痕,有就调整镗刀的高度,直到划痕消失。
切削液的使用也不能少,尤其是加工硬材料或连续镗孔时。没有切削液的话,镗刀和工件摩擦会产生大量热量,不仅会让刃口变钝,还会让切削下来的铁屑粘在孔内壁上,形成“积屑瘤”,导致内壁粗糙。选切削液时,加工钢材用乳化液就行,加工铸铁可以用煤油,镗孔时让切削液均匀浇在镗刀和工件的接触处,既能降温,又能润滑,还能把铁屑冲掉,内壁自然会更光滑。
其实改善便携式镗孔机镗孔后的内壁粗糙问题,关键就是把转速、进给量、镗刀状态这几个参数配合好,再加上合适的切削液,多试几次就能找到规律。不用追求多复杂的操作,把这些基础参数调对,新手也能镗出光滑的孔,既省返工时间,又能保证活儿的质量。
发布于:河南省配资平台查询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