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也真是让人唏嘘,当初风风光光开通的雅万高铁,如今刚过两岁生日,印尼政府就坐不住了。不是因为别的,而是欠中国的这笔钱,实在是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45.5亿美元,换算成人民币那可是三百多亿,这笔账该怎么还,成了摆在印尼面前的一道难题。
10月8号那天,印尼投资部长罗桑面对记者的长枪短炮,说出了一句让人玩味的话:“咱们得好好跟中国商量商量,把这债务重新理一理,不然往后的日子可不好过。”话里话外透着一股子焦虑,明眼人一听就知道,这贷款八成是出了岔子。
说到这条高铁,倒也不是没给印尼带来实惠。两年时间里,跑了三万多趟车,拉着一千多万人在雅加达和万隆之间穿梭。老百姓坐着舒服,两个城市的生意也跟着活络起来。走在街头巷尾,随便拉个印尼人问问,十个有九个对这高铁竖大拇指,恨不得政府再多修几条。
可问题就出在钱上头。当初说好的项目预算是73亿美元,结果修着修着就超了12个亿。这钱花哪儿去了?说起来也是命不好,赶上了那三年疫情,工地停停开开,工人工资往上涨不说,材料价格也跟着水涨船高。更要命的是土地征用这档子事,谈来谈去谈不拢,最后花的钱比预想的多出老大一截。
按照当年双方签的合同,这笔贷款可以慢慢还,给了40年的时间,利息也不高,一年才2个点。这条件说实话已经够意思了,搁别的地方想都别想。不过有个但书,超出预算的那部分钱,利息就得往上加,涨到3.4%。别小看这1.4个点的差距,落在12亿美元上,每年光利息就得多掏好几千万。
印尼政府现在找上门来,想的无非就是两件事:一是把还款时间再拉长点,四十年能不能变成五十年甚至六十年;二是把那个3.4%的利率降下来,最好能跟原来的2%看齐。这么一盘算下来,每年的压力就能小不少。罗桑嘴上说得含糊,不肯透露具体怎么个谈法,但明白人都看得出他们的小九九。
有人可能要问了,印尼也不是穷得叮当响的国家,怎么就还不起这点钱了?这话可不能这么说。修高铁这种事,就跟普通人买房子一样,当时咬咬牙能凑个首付,真到了按揭还款的时候才发现,每个月那点收入扣完房贷所剩无几。印尼这几年经济形势说不上多好,政府手头本来就紧,各项开支都等着钱,高铁这块又是大头,自然吃不消。
不过话说回来,中国和印尼的关系摆在那儿,不是一天两天建立起来的。就拿前阵子的九三阅兵来说,印尼总统普拉博沃本来跟国内打了招呼说去不了,结果硬是在阅兵当天凌晨爬起来坐飞机赶到北京。这份心意,比啥都说明问题。人家愿意跑这一趟,图的不就是把这层关系维护好么。
中国这边其实也一直在帮印尼的忙。就在上个月,两国央行还联手搞了个大动作,开通了本币结算系统,支付宝那种扫码付款的方式也能跨国用了。今年头七个月,双方用自己国家的货币做生意,金额超过了60亿美元,占了印尼本币结算总量的将近一半。这么做的好处显而易见,不用老盯着美元汇率看,也不用担心汇率波动吃亏。
从大局来看,雅万高铁这个项目意义非同小可。它不光是两国友谊的见证,更是“一带一路”能落地生根的活招牌。全世界都盯着看,中国的高铁技术出口到底行不行,印尼这边能不能玩得转。现在出了债务这档子事,说到底还是阶段性的困难,不是说双方要翻脸不认人。
换个角度想想,贷款重组这种操作在国际上并不稀罕。欠债的国家跟债主商量延期或者降息,只要双方都有诚意,总能找到两全其美的办法。对中国来说,钱当然要收回来,但也不能逼得太紧把人往死路上赶。对印尼来说,也得拿出实实在在的方案来,不能光喊困难不想办法。
说到底,这事儿考验的是双方的智慧和信任。中国这些年在海外搞基建,遇到的坎坷不止雅万高铁这一个。有些项目顺风顺水,有些就磕磕绊绊。这很正常,做生意哪有百分百稳赚不赔的道理。关键是出了问题能不能坐下来好好谈,别一拍两散各走各的。
印尼老百姓对高铁的期待值很高,他们盼着能修出更多这样的线路,把全国各地都串起来。这份民意就是最大的底气,说明这条高铁是真正造福了当地人的。只要高铁能持续运营下去,客流量稳定增长,将来赚的钱自然能把债慢慢还上。怕就怕短期内扛不住压力,把项目搞黄了,那才是真正的得不偿失。
眼下这个节骨眼上,双方需要的是坦诚相待。中国可以适当放宽条件,给印尼多点喘息的空间;印尼也得拿出配套措施来,比如提高高铁运营效率,增加收益来源,而不是单纯指望债权人让步。只有这样,雅万高铁才能真正成为造福两国人民的“黄金通道”,而不是压在印尼头上的一座大山。
两年多的运营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却足以让人看清很多东西。高铁带来的便利摆在眼前,债务的压力也如影随形。如何在发展和偿还之间找到平衡点,不仅是印尼政府要琢磨的问题,也是所有参与“一带一路”项目的国家都会面临的考验。
你觉得这笔债该怎么处理?是该给印尼更宽松的还款条件,还是应该严格按照合同办事?如果你是决策者,会怎么权衡利弊?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
配资平台查询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