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跟家长沟通与咨询答疑的过程中,我发现有这样一个规律:
越是成长型家长,觉醒意识越强,自我改变的速度越多,跟孩子的关系恢复速度也越快。
01
成长型的家长,面对孩子的问题也会觉得伤心和挫败。
但伤心和挫败之后,家长会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修复自我和改变自我以及调整家庭教育方式上。
当家长这么做的时候,孩子的叛逆与刺毛,躺平状态不会立刻消失,但会减弱。
亲子关系会在缝缝补补中修复,孩子的情绪会得到有效改善,而孩子的行动力也会慢慢增加。
但是固定型思维的家长就会一直陷入情绪和落差中,将孩子的摆烂和刺毛归为外因,持续的内耗循环。
展开剩余78%这也就导致同样的躺平和叛逆的孩子,因为父母状态恢复与自我调整速度的不一样,会有截然不同的变化。
家长不接受原本上进和懂事的孩子,变得摆烂和躺平,厌学和颓废,就会越痛苦和想要改变纠正孩子。
当家长抗拒的,一般都会持续。
02
家长想要改变孩子,想要扭转局面,不仅不会帮助到孩子重整旗鼓,还会让原本就内耗的孩子,更加雪上加霜。
尤其是曾经听话懂事的乖孩子,父母觉得只要再施压一下,只要管理得再严厉一些,孩子就能迷途知返。
这当然只是父母单方面的想法和理想状态,孩子的状态和情绪会因为父母的持续施压而变得更加内耗和无助。
而这些积压的情绪,会成为一种枷锁,让孩子压抑和动弹不得。
为什么孩子会这样呢?这要从脑科学的角度来了解孩子的大脑工作的模式。
大脑的最外层是大脑皮质,分为左右半球,左脑控制右手动嘴,包括语言表达,阅读写作,记忆力,自我管控以及积极乐观的态度。
左脑具备理性,逻辑,积极和控制等。
而右脑则负责左手动作,负责理解非语言信息,迅速形成整体感知,偏向直觉,艺术和情感。
理解孩子的大脑“三合一”即底层的爬行脑,第二层的情绪脑和顶层的理智脑,并在孩子大脑有不同的体验时,父母有共情和理解孩子的能力。
这时,即便孩子有负情绪,也能被父母透视,接住并溶解孩子的焦虑。
这方面内容比较专业,有想深入了解大脑与智力以及自驱力、自信以及专注力的可读读这本由教育和大脑发育,心理学家阿尔瓦罗·毕尔巴鄂所著的《请这样对待孩子的大脑》。
尤其是对于情绪脑和理智脑的启发,家长往往会剑走偏锋,将自己的经验和判断,一股脑投射和施加给孩子。
此时,家长太缺乏耐心,总想快点,再快点去解决问题,而缺少了共情沟通这一步骤。
家长期待用更快的方式来实现,比如说教和纠正,将自己的经验让孩子直接复制,往往会翻车更快。
03
当父母意识到自己可能教育方式有问题,同时又不那么焦虑和着急解决孩子问题时,往往是转机的开始。
孩子的大脑相当于一个庞大的数据处理中心,但孩子并不成熟,也没有太多应对能力去处理复杂的情绪问题。
这时更需要父母具有同理心,即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去感知孩子目前的困境,遇到的困难以及此时无处安放的情绪。
家长若只是站在自我的立场,对孩子只有责备和怨气,就没办法真正理解孩子。也没办法提供有效的帮助。
当家长带着同理心去共情孩子时,大脑就会发生神奇的变化,理智脑和情绪脑开始协同工作,这对情绪脑起到了有效的安抚作用。
作者也在《请这样对待孩子的大脑》中提出:
带有同理心的回应之所以起到作用,是因为它激活了联接情绪脑和理智脑的关键部分岛叶。
如果情绪脑没被安抚,任其发展,就会因为挫败,难过和负情绪而失控,要么封闭自己,压抑情绪,要么向外攻击,大喊大叫。
想让孩子上进懂事,父母先要成长和自省,用共情式沟通去理解孩子,这时孩子的情绪就得到了安放,也就实现了不刺毛,不叛逆,对父母的建议也就能听进去了,自然会重新回到懂事上进的状态。
发布于:河南省配资平台查询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